以太坊合併 誰是最大得益者?
以太坊合併在即,每秒近九百兆億的算力將釋放到其他 PoW 生態,各方對以太坊轉用權益證明機制 PoS 的意見不一,有人認為以太坊將因此威脅比特幣的龍頭地位,有人卻覺得只是借勢炒熱,那究竟這場 PoW 與 PoS 之爭,誰是最大得益者?
加密貨幣萌芽於PoW機制
PoW 工作量證明機制,是獎勵最先驗證區塊鏈上的交易者,而爭奪這個獎勵的過程,就是礦工以電腦鬥快計算複雜算式並獲得區塊記帳權,即是挖礦。 PoW 缺點是必須消耗大量冗餘電能,越多人加入爭奪,越浪費電能,這是近年遭環保份子打擊的弱點。
可是,大家卻忘記了,早期比特幣網絡得以迅速佈置,就是因為 PoW 機制 ── 礦工只需要買台合規格的電腦,電腦就會自動去計算那個複雜算式參與爭奪,從而賺取獎勵。對投資人來說,這項投資成本結構非常簡單,初始投入成本就是電腦組件(CPU 或 GPU ),電腦組件本身也有價值的,不一定用來挖礦,投資人易有退路。
電腦組件到手後,只要挖出來的幣補得上電費和租金,賺來就去對沖初始成本,整個投資過程回本期短,遇上牛市幾個月就回本;不幸遇上熊市,那只要挖出來的幣,價錢高於電費和租金,就可以繼續挖,不然就停機好了,反正隨時都可以重新開機。
這個機制的好處,是把信仰者和基建投資人分開,要知道培養信仰很難,試想想,10 年前和 100 個人談去中心化,區塊鏈云云,聽得懂的不知有沒有半個;但談賺錢很易理解,還要是個有退路的投資,更不要談那些本來就是在電腦組件行業的人,他們的初始投資成本接近零。於是,一群連 Bitcoin 和 Ethereum 都不會唸的人,當起礦工來,整個加密圈的基建,就發芽於 PoW 機制。
到後來 ETH、ETC 、 LTC 、 POW 挖礦的項目百花齊放,老礦工賺到樂翻天,然後就有聲音出來,說 PoW 的種種不是,浪費能源云云,不過筆者覺得只是莫須有,目的只是找個理由,改變加密圈子的利益結構。
PoS機制信仰者方能受益
在 PoW 機制下,很多從挖礦而獲益者,其實都不是信仰者,只是單純的投資者、生意人,他們挖到的獎勵,每個月都需要賣出來支付各項費用,遇上熊市,無持貨需求的礦工們,更會快速拋貨,沽壓更為巨大。
聰明的 PoS 機制因而誕生,PoS 標榜不須消耗大量電力、能源來取得新的區塊,而是消耗大量的權益來取得新的區塊,用人話來說,就是(資)本多終勝。PoS 是用加密貨幣的抵押數量,來取代礦工的算力,越花錢去購買加密貨幣,並將這些加密貨幣抵押在智能合約中,你的算力就越高。
就以合併後的以太幣來說,用戶最少要質押 32 顆以太幣,方可以成為驗證人,獲得質押收益獎勵。此舉將收益獎勵和流動性之間,建立了一個微妙的平衡關係:生態圈越活躍,質押收益獎勵越高,那麼想參與質押的人越多,流動性就愈低了;遇上熊市,投資人要繼續收取收益,就等同和所屬的生態鏈共渡時艱,這個設計是多少的微妙呢!
PoS 看似解決了 PoW 的不少結構性問題。然而,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,即管看看轉行 PoS 的以太坊,是否能走得更遠,超越老大比特幣的地位。